如何用正確的心態面對不可控的事物

March 03, 2023

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許多意外。

 

有時事情會按照我們的預想進行,有時不會,當面對到那些超出我們控制範圍的狀況,我們很容易就會感到不知所措、沮喪、失望,進而喪失信心、士氣低落。在我自己的經驗裡,挫折總是週而復始的在重複出現,而我也一直在這種「認真努力、遭遇失敗、感受痛苦、重新再戰」的循環之中,尋找某個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,幻想著要是有某種祕訣,能讓我跳脫這種悲慘的輪迴,那人生大概就圓滿完美了。

 

一開始,我是朝著「更努力的讓事情不要搞砸」這個方向前進。如果今天我碰上了失敗,很難過,接下來我該做的,就是各種的檢討改進,等到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挑戰時,那應該就能降低失敗的機率與風險。這種方式當然是所謂的正道,甚至幾乎到有點陳腔爛調,無論是在學期間,或之後畢業出了社會,面對失敗的第一步,所有人都是告誡你一定要先檢討改進。但我後來才發現,只有一鼓腦兒的檢討改進,其實是遠遠不夠的,而且還有很多心理層面的問題,會阻礙你想要改進的這份動力,例如像是人際關係,這一類與人相關的問題,有時你很可能是無從檢討,或抓不到檢討的方向,畢竟,「別人」就是你所無法掌控的事物之一,既然你無法掌控,又能如何改進呢?

 

當然,你也可以選擇去「檢討別人、改進別人」,也就是想方設法的試圖改變那些你無法掌控的人、事、物,我也曾經朝這個方向努力過,而我必須說,這是一件超級吃力不討好的事,不但成效不佳,且總是讓你公親變事主,假設你這樣做剛好能讓事情好轉,沒有多少人會感謝你,大家都會認為那就是自然而然變好的,而如果狀況不佳,那通常都會把錯怪在你身上,簡單來說,就是有功無賞、打破要賠,搞得你最後心灰意冷、垂頭喪氣,實在也不是很好的選擇。

 

所以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,要如何用更為正確的心態與作法,去面對那些你無法控制的事情。

 

首先,最關鍵的第一步,當然就是要認清「你能掌控的」與「你無法掌控」的事,而這其實遠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困難。如果你想得夠仔細,你很可能會發現,生活中幾乎九成以上的事物都是你無法一手掌控的,除非你是什麼獨裁國家的統治者,但即使是獨裁者,他也是利用各種違反他人意願的非常手段去控制別人,而這種作法也依然會衍生出許多風險與其它後遺症,不過這離我們太遠,所以就不離題討論了。

 

我自己多年下來得出的一個結論是,除了你自己以外,其它人與其相關的事物,最好都歸類為「不可控的事物」會比較好。另外同樣的,只要不是你自己可以篤定100%做到的事物,也通通都是不可控的事物,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主動式的理財投資,只要你不可能完全操控金融市場,那投資這件事,無論如何就是一個高風險性的行為。

 

在能清楚分辨何謂「不可控的」後,第二步也是知易行難,那就是在心理上要接受「你就是真的無法控制那些不可控的人、事、物」。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廢話,但這心態真的是關鍵中的關鍵,太多的情況其實都是心裡知道在這個人或這件事上,你是使不上力的,但你又很難接受自己對於不可控的狀況,是如此的無能為力,以至於為此心力交瘁、疲憊不堪,殊不知這些煩惱通通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,因為你對這件事的任何反應都不會對現實狀況有任何的影響,唯一會影響到的只有你自己而已。當你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你無法控制的事物上時,你會變得緊張、焦慮、患得患失,這當然是會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,嚴重一點甚至會干擾你的正事,例如上課、上班或是各種交際活動。

 

但只要你真心接受自己就是有許多無法控制的事物,獎勵也是頗為豐盛,最顯著的好處之一,就是它釋放了你的心理空間,讓你更能專注於那些「你能控制的事物」上,也就是:你自己。你可以開始從失敗的混亂情緒中找到停損點,並且重新思考你到底能做些什麼,反求諸己的將焦點拉回到自己身上,而這也才是真正能突破各種前面所討論過的「挫折循環」的唯一辦法。

 

對應到同樣也是前面所說的「檢討改進」,其實也應該要針對自己去檢討改進,而不是別人。因為不可控的事物,你再怎麼檢討或要求改進,也很可能都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,你可以提出建言,或試著旁敲側擊,可能多多少少對事態發展有所幫助,但千萬不要認為情況就必定會照著你的想法進行,過度的期待只會讓你在落空時感到更加難受。

 

雖然我在這邊喊著說,要接受無法控制的事,我也不否認在生活中要真正能身體力行的去實踐,確實是很有挑戰性的,所以上面才會用了知易行難這四個字來形容。假設今天有一件事你是從頭到尾都事必躬親、任勞任怨,但最後卻因為不可控的因素慘敗收場,你肯定會感到非常不服氣,那此時還要求你要放下執念、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,這談何容易?沒有錯,這我也都理解,因為我自己也早就體驗過不知多少次這類努力沒有回報的痛苦過程,而且在木已成舟之後,還處心積慮的想要倒轉時光,看我能改變些什麼,而這當然無異是緣木求魚。在經年累月、漫長的心理征戰中,我透過了自我辨證,以及嘗試過數不清的心理調適方法,我自己逐漸發展出了某一種我認為非常有效的應對方案,並且在後來看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後,驚奇的發現其中的道理與我自己這幾年的體悟是殊途同歸的,以最簡單的一句話,總結這套解法,就是「課題分離」。

 

如果你還沒有看過被討厭的勇氣,我強烈建議一定要去書店翻一翻,或至少上網去了解一下阿德勒心理學,相關書籍對於課題分離的解釋會更詳盡一些,在本篇文章裡我會根據我自己的理解,將書中的理論與我自己的多年來的心得做一個融合。

在從「被討厭的勇氣」一書中得知「課題分離」前,我是把這套我自己所想出來的「如何應對挫折循環的策略」,稱作為「栽培策略」,顧名思議,栽培策略就是在不可控的事物上付出努力與辛勞時,盡可能的把心態轉換成像是在培育一種植物,那有些植物是輕輕鬆鬆就能長得很好,但有些植物則要更加用心的去照顧才會存活,另外在培育的過程中也可能因為各種天災人禍之類的意外,而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,總而言之,就是將不可控的人、事、物,看待作另一種生命體,你能影響這個生命體的部份可大可小,但最終這個存在會發展成如何,你是無法100%掌握的。而只要能認清這一點,我相信在遭遇失敗時,那份因為挫折所帶來的痛苦,會相對緩和許多,因為你在栽培策略的心態裡,實質上已經接受了「不可控的事物就是真的不可控制」。許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挫折感到灰心喪志,都是因為投資沒有相對的回報,我們都把事情想像成在蓋一棟大樓,只要我兢兢業業、老實工作,遵循著某種程序與方法,那大樓的組成基本上也都是死的、無機質的磚瓦梁柱,只要不是遇到機率極低的強震天災,幾乎可以保證事情一定會成功,而這種思考方式應用在那些不受控的事物,就僅僅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而已,我們都不願意在一開始就接受事情有失敗的可能性,我們總是下意識的別過頭去,以為不去關注風險,那風險就不會發生。所以我們當然是傾向正面思考,用信心去彌補那些不安,但這樣在事情出了差錯時,傷害也會比有所準備更加嚴重。

 

栽培策略,講白一點就是換個思考事情的方式,來讓你更順利的能接受失敗的風險。而這個概念與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課題分離多少是有些類似,只不過阿德勒心理學中,這主要是應用在人際關係上。課題分離,簡單說起來就是將「自己的課題」與「他人的課題」作一個切割,兩者是互不相關的,所以如果判定今天是別人的課題,那自己就不需要去為此煩惱,因為那是別人要去解決的問題。舉個最常見、也最能應用得到的例子,就是感情問題。假設你向你的意中人表明了心意,但對方卻遲疑不決,無法短時間內給你一個答覆,這時候你通常都會為此感到心煩意亂,認為對方到底喜不喜歡自己?等待答覆的時間是否有一個期限?你的一顆心就這麼忐忑不安了好幾天,飯也吃不下、覺也睡不著,平日做正事時也常常心不在焉。但如果依照課題分離的作法,你根本就不該為此煩惱,因為對方要不要答覆,是「對方的課題」。你已經表明心意,就代表你個人的課題已經完成了,你已經解決了你心中的糾結,確立了你心有所屬,並且付諸行動。在告白過後,球基本上就是在對方手上,要如何將球打回來,或甚至肉包子打狗一去無回,那都是對方要去煩惱的事,也都是對方才能決定的事。將「你的事」與「他的事」切割開來,大家各自管好自己的事就好,而當自己的問題解決之後,接下來要做的,就是「信任對方」,相信對方也有能力將自己的課題處理好,如此即可。

 

面對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而利用以上所討論的栽培策略,是可以將風險的概念無痛導入到你的處事原則之中,下一次在你遭遇了任何挑戰,任何你感覺到茫然、不知所措的情況下,不妨就試著把栽培策略拿出來用吧!可能你在擔心明天的考試,又或者是過幾天要呈給上司的報告,也可能是剛好在煩惱自己事業未來的發展,這些通通都可以適用於栽培策略。從現在開始,就將這些事情當成是你在照顧一株盆栽,你可以按時澆水、給予肥料、定期換盆,製造一個最能讓植物好好成長的環境,但最終要怎麼長,還是要看天了。而隨著時間和實踐的積累,你可以學會以更加優雅從容的態度,面對你無法控制的事情。